来源:青岛奥数网整理 2012-01-29 09:39:12
当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不少家长疑惑,为什么原本学习拔尖的孩子怎么成绩一落千丈?其实,小升初后孩子的学习内容猛然增加了很多,很多小学教材又与初中教材存在着眼中的脱节问题,而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有限,老师就无法像小学时期那样可以一直反复地给孩子讲授同一个知识点,这样就导致孩子不能迅速适应初中生活,也就无法跟上老师的教学步伐,如果孩子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就有可能从老师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变成“差孩子”。接下来,青岛奥数网就针对这样一个对孩子来说的不小挑战,从各个学科学习的角度为小六生提供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战手册。
一、语文
从初一学生的情况来看,不少学生成绩波动很厉害,语文成绩从小学的90多分,一下子掉到六七十分,给学生和家长都带来很大的心理落差。那么,应该怎么样学习语文呢?首先是阅读。很多孩子喜欢看电视、看电脑,却不爱阅读,这对语文学习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阅读规律,到了高中要求会鉴赏。家长可以在小学阶段让孩子多看书,创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习惯。其次是预习。初中的语文课文篇幅长、学习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所以学生一定要先预习。不少刚升上初一的孩子,以为预习就是像小学阶段一样,做一些笔头作业,抄抄教辅书的答案就可以了。其实,预习不仅仅是笔头作业,更重要的是阅读课文。先读课文,再带着思考来听课,收获会更大。初中开始有知识的迁移,拓展到课外,考试当中的阅读题,都是课外的文章,如果课内都听不懂,课外就更不懂了。第三是听课的环节,很多孩子不会听课,不会做笔记。其实老师讲到重要的知识点,会提醒学生注意在课本上做记录,只要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就没问题。小学阶段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记笔记的习惯。第四是复习的环节,课后要养成翻看课本、翻看笔记的习惯,巩固学到的内容。第五作文水平要靠积累。常常有家长抱怨“我孩子作文很差”,其实这不是初一一年就能迅速提高的,这与小学六年来打下的基础有很大关系。小学阶段,孩子的作文应该达到“把一件事情交代清楚、表达完整”的基本要求,这样,到了初中老师会教你如何根据题目的要求来作文,教给你作文的技巧。语文学习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家长心态一定要调整好,不可能本来作文不好的,上了初一一下子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数学
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知识容量大多了,老师讲课时不可能把所有知识点讲得面面俱到,因此就要求孩子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其次,学习内容更具抽象性,初一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代数、方程,还有注重逻辑推理的平面几何,这几乎是与小学教材完全脱钩的;第三,初中阶段,考试时有一些题目是老师没讲过的,例如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题,孩子单纯模仿解题技巧根本没用,必须要通过平时的学习和积累,培养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当中,初一的孩子最普遍的薄弱环节是不会听课,不会记笔记,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低。因此,家长在小学高年级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也就是课前看课本预习、课后翻课本和笔记复习。有了预习,听课的效率会提高很多。预习的时候看不懂也没关系,至少孩子可以带着问题去听课。家长可以指导孩子一部分一部分地读书、预习,刚开始可能会比较难,每次看书的篇幅不必太多,但只要坚持下去,几个月之后,孩子就会有进步。习惯培养好了,上初中后也容易跟得上老师的节奏。
三、英语
英语在小学是副科中的主科,到初中则变成了真正的主科。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多以听、说为主,忽略了读和写。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书写方面就表现得很随意、不规范。例如,很多学生写a时不封口,变成了u;写r时分得太开,写成了v。中考是以笔试为主的,不规范的书写会导致丢分。因此,小学阶段就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很多学生进入初中后,不敢开口大声朗读课文,只会默读。其实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充分地培养学生大声跟读并且准确模仿语音、语调的能力。建议从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开始,学生每天跟着磁带大声朗读10~15分钟,到了初中,时间可以加长到20~30分钟。每天一定要开口大声跟读,才能说得准、说得好。尤其是英语48个音标要发音准确,这直接关系到单词的拼读。学会了拼读单词,就不必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背单词。家长要鼓励孩子大胆开口说英语。到了初中,孩子自尊心增强,可能更加不好意思开口说,要利用小学时期孩子喜欢表现的特点,多鼓励孩子与身边的同学、老师用英文对话。不管句子表达是否正确,能大胆开口说出来就是进步。良好的对话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对写作也有帮助。此外,小学生在课余可以阅读一些简易的英语读物,比如小学生英语报刊、英语画册甚至一些图文并茂的短篇小说,从中积累一些课外词汇和谚语、名言等,为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最后,祝愿每一位小升初的同学都如愿以偿地升入自己的目标学校,也祝愿大家在剩余的假期中能够有所收获!
编辑推荐:》》》
关注奥数网官方微信 数学资料、数学真题、更有全国教育资讯
微信搜索“奥数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添加